有一种魔叫古月方源

玉心道者:

有一种魔叫古月方源(浅淡古月方源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核)
追《蛊真人》有三四年了,对方源这个主角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怀。最近又看见许多书友对此争论不休,忍不住写写我对方源的认识或者说是我在他身上寄托的情怀)

方源是矛盾的。他既有理性的思维又有疯狂的梦想。他既有孤傲之心又有自知之明。他既是放纵不羁的,又是严于律己的。他既是睥睨苍生又不小看天下英雄。他是无情得可以杀尽苍生,又可执著得不顾生死,

如此矛盾,又如此合理。也正是如此让他有难言的人格魅力。

从大的方面讲,他是现实的,亦是理想的。

他是现实的。很多人说他不现实,无情得不像人。但我想说他不仅有人性,而且有超越常人的人格力量。卡尔帕斯曾写道“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而方源就会这样,他总是思考着,辩析着,用理性对待万事万物。反观白文主角只会凭借热血冲动来做事。而人性的另一个方面在它会“知不为而为之"。人与猴子的区别在于,猴子不会去拿近乎不可能的香蕉,两人却为万分之一可能去拼搏,去追求梦想。而方源就是如此的执著,如此坚定自我价值。人不应为别人而活,只应为自己而活。而所谓的善恶道德远远无法表现人性,毕竟它们是人编出来的,又有何定论,大多是以己度人罢了,而人多是虚伪,又如何表现人的本质。

他亦是理想的。大多数作者写文章不是为了写自己,而是写自己心中之渴望。蛊真人就是在写自己心中的渴望的理性,自由,执著。只不过为它披上魔头的外衣,(但许多人只识表不识其里)让它更加偏激,更加震撼人心。而大道无情,太上忘情又有几人做到。但做不到没关系,只是仰望便足以给人以力量与信念。用一句名言形容作者很形象“不是无情,只是痛恨自己的多情"。并非无情,只会不想多情,因为情感会淹没理性,会掩盖不公(人情社会的腐朽),会让小人篡夺你我之权利(庄子曰”“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自己体会吧)所以作者追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另一种自由。

他是如此有人格魅力。面对挫折,他说“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这是他超然的自信
看万物都是一视同仁,众生皆是平等。

“所以少女的死,一棵树的死,没有区别。 ”

但在凡夫俗子的眼中,少女的死会引起他们的愤怒、仇恨和惋惜。若换做少女吃熊,他们却不会觉得有多过分。换做一个老太婆被吃,他们心中的惋惜就会夫大降低。换做一个恶贯满盈的杀人凶手被吃,他们会拍手称快,反而大声叫好。

万物平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自然是公平的,不讲爱恨,是无情的,从不会区别对待万物。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一个生命的消失,对于整个广袤的自然界,对于深邃浩瀚的星空,对于滚滚而流的历史长河,又算得什么呢?死了就死了,谁能不死呢?什么少女、老太婆、杀人犯,都是卑微!低贱!刍狗! ”这是他的理性。

“人生匆匆百年,如梦幻泡影。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无非是走上一遭见证精彩罢了。我虽然不想死,但却不畏惧死亡。我已走在路上,纵死不悔。”这是他的执著
“人的一生之精彩,在于自己追逐梦想的过程。不必苛求旁人的不失望或者喜欢。
走自己的路,让旁人失望和不喜欢去吧!”这是他的自由。

"千万不要低估旁人的智慧,往往只有蠢才才会认为别人愚蠢。”这是他的自知。

可笑的是,有些人总是把梦想当作中二(中二是做白日梦,而方源却理性而自知),
把理性当变态,把执著当愚蠢,把自由当纵欲,把自信当傲慢,把自知当作懦弱。这些人不是见识短浅就屈服于社会,又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掩耳盗铃罢了。或许他们更加世故圆滑。但正如萧伯纳所说“一个理智的人会让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而一个不理智的人则会坚持尝试让这个世界去适应他。因此,这个世界所有的进步,都依赖于这些不理智的人。”

方源也不需要别人的承认,不需要黑暗的标签,亦不需要洗白。他早已"辩乎荣辱之境,定乎内外之分。"

有一种魔叫古月方源,他的道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由。但他的道不是纵欲的狂者,亦不冰冷的机器,只是他的道罢了。遍观大道,唯有方源!唯有方源罢了!

步步艰难生死危,慎思明辩争生机。
冷眼看遍众生象,坚心历尽红尘劫。
大道无情我亦更,天地不仁他作嫁。
众生阻梦斩众生,天命违心逆天命。
一心一梦一真魔,身在路上心无悔。
狂歌纵笑踏大道,心性直指永生梦。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