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
学业不成、事业失败,有人将之归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仿佛只要换个客观环境,改造了外缘条件,就能水到渠成地走向圆满的人生。但是,如果问题出在自身,一味挑剔外部环境也于事无补。
《鉴心录》中有言:“奋始怠终,修业之贼也;缓前急后,应事之贼也;躁心浮气,蓄德之贼也;疾言厉色,处众之贼也。”我们日防夜防,处处挑剔,却偏偏选择逃避我们的心坎。也许只有当我们把心中的“贼”破掉,问题才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掉。
1、奋始怠终,修业之贼
学业、事业与家业的成就,无不需要从一而终的韧力。
可是正如《诗经》所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修业的终点还能维持初心的人,本来就很少。在修业之初,人们缺乏经验,总是雄心壮志,在理想的照耀下勇敢地踏出了开头的几步。但随着修业的精进,遇到的细节问题越多,各种实际的困难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手足无措。这其实就是缺乏做事手段的体现。
如果不能正视困难,及时调整策略,越挫越勇,则很容易改弦更张,放弃已经走过的路。但不能善始善终的人,即使换到其他方向也终难成气候。可见“奋始怠终”之贼,戕害了多少有志之士。
2、缓前急后,应事之贼
许多人之所以虎头蛇尾,是没有找准做事方法。做事的方法,最忌缓前急后。
缓前急后,就是在做事之前慢条斯理、东拉西扯,不做准备,到真正做事时才临急抱佛脚,胡乱匆忙。说到底,这其实是一种心态的放松。
明代吕坤曾经说过:“闲中不放过,忙时有受用。”在事情还没开始的时候未雨绸缪,学会看清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放过小细节,才能在事情真正忙碌起来的时候游刃有余。
3、躁心浮气,蓄德之贼
缓前急后的根源,在于心浮气躁。“躁心浮气”之贼,不仅令事情做不成,而且容易戕害自己的道德修养。
一个人浮躁,影响的也许只是一个人。但浮躁再扩大开去,就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压抑氛围。企业浮躁,急于牟利,于是就产生了毒奶粉、毒鸡蛋、地沟油、豆腐渣工程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于是,躁心浮气产生的道德问题,就扩大为法律问题、环境问题,最后是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
社会由个人组成,假如每个人能够少一分浮躁气,社会的道德氛围就能无穷无尽地蔓延开去。
4、疾言厉色,处众之贼
浮躁之人,容易对人疾言厉色。因为心不静,所以他们对人也多颐指气使,一旦抓住别人的小小错误,就大做文章,甚至破口大骂。这当然不是处众之法。
疾言厉色之人,在旁人的眼中犹如君临天下,没人敢得罪。所以这样的人仿佛有一种威严。但只懂疾言厉色的人,本质上来说只是修为不足的人。他们就像只装一半的水壶,自鸣得意,不懂反思。久而久之,身边的人都看透了这一点,他还有能有什么知心的朋友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来都是正当的处众之道。
5、勇敢突破心中之贼
若要事毕功成,很多时候关键都不在事本身,而在于做事的人。奋始怠终、缓前急后、躁心浮气、疾言厉色,该是多少人跨不过去的坎呢?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修业、应事、蓄德、处众之难,可想而知。但人之可贵,也正在于能够迎难而上。
6、忌没有明确的目标
不成熟的人,像一艘没有帆的船,风往哪里吹,他就往哪里走。走走停停,一生蹉跎,终究无法到岸。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无论是做什么,都需要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没有目标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变成一盘散沙。
王阳明从小立志成圣,立下志向之后便努力去实践,从未动摇,最终立地成圣。他后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你想要做到什么事情,得到什么东西,立志都是第一步,是大基础和真关键。
7、忌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只要问心无愧,就不要在意太多。
古人说“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不用去解释什么,默默把事情做好,他们自然就闭嘴了。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往往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王阳明曾说: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有闲话,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阳明心学刚创立时,被很多人斥责为异端学说,但王阳明却丝毫不以为意,继续讲学,无辩止谤。后来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分庭抗礼,这些人自然就闭嘴了。
8、忌不管不顾地情绪化
情绪是最大的敌人。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在愤怒时大脑的思考能力为零,整个人是不受控制的,这时候说的话,做的事,只能伤人伤己。而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很高的修养和技巧。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京师部队也到了南昌,他们见功劳被抢,又受奸佞挑唆,就整日在军营外百般谩骂,寻衅闹事。但王阳明丝毫不为所动,在他看来,忿怒之类的偏颇情绪,人心之中怎么会没有呢?只是不应当有而已。平常人在动怒时,控制不住感情,便会怒得过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
平时在小事上刻意磨炼自己,控制情绪,时间长了,人看问题就不会那么偏激,慢慢就有了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质。同时,情绪不要积累,要注意时刻沟通。或者在发怒的时候,选择暂时避让,深呼吸,等情绪平复下来,再作打算。
9、忌眼高手低地好高骛远
一口吃不了个胖子,不成熟的人总是好高骛远。他们设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而不去实践。手边的事情没有做好,就幻想着自己可以实现抱负,走向人生巅峰。
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我们今天领悟一点,明天在这一点的基础上接着领悟,一路延伸到底,才是学问。就像是种树浇水,刚开始浇灌小树苗,要用很少的水,后面树苗长大一点,就可以多用点水,等到树苗长成可以合抱时,就可以用一桶水。如果上来就给小树苗浇一桶水,那肯定会把树苗淹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有的成就都需要时间做铺垫。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踏踏实实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能让自己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10、忌物欲太盛
现在花呗、白条、分期付款满天飞,这种“来钱很容易”的错觉正在“引诱”着很多年轻人开始去尝试自己负担不起的奢侈品。不成熟的人,总喜欢用外物去装点自己。觉得自己拥有的东西越多,就越幸福。
但人生并不是加法,而是减法。王阳明曾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外物的充实抵不过内心的空虚。人们为了外在的东西,终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终失去内心的安宁,成为欲望的囚徒,实在是舍本逐末。
钱够用就行,孝顺父母,亲近朋友,热爱自然,这些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
11、不要急功近利,要懂得循序渐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也吃不了个胖子。很多年轻人不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才做几天就想要结果,一旦失败,就开始自暴自弃。
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学问是一点点增加的,今天又一点领悟,明天又有一点领悟,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去成长。就像是浇水一样,树木刚开始长出嫩芽的时候,浇一杯水,长成大树的时候,浇一桶水。上来就浇一桶水,只能把种子淹死。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塌下心来扎根,不要急功近利。
王阳明曾经有个朋友,脾气不好,修养极差。王阳明耐心的开导他,他连连说知道错了。但是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还是没控制住情绪,发完牢骚后,朋友很不好意思的跟王阳明道歉。
王阳明却说:你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情绪差,现在却知道跟我道歉了,这就是进步。王阳明就这样一点点把朋友的坏脾气矫正过来了。不求一蹴而就,不要急于求成,一点点改变,就能抵达终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