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万元!年内最赚钱新股的头衔,昨日花落无锡药明康德。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开板,中签的获利金额有望进一步攀升。
作为首只可打新的独角兽,药明康德本身就广受关注。此外,其发行市盈率仅约23倍,远低于同期行业市盈率,给二级市场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但我们也试图揭下它的神化光环,针对药明康德研发投入弱于同行的问题,还原一个真实的药明康德。
药明康德刷新年内新股最赚钱记录
随着药明康德昨天封住上市后第12个涨停板,中一签的盈利已高达6.49万元,刷新了此前由沃格光电创下的年内最赚钱新股记录。
在药明康德之前,年内最赚钱的新股是沃格光电。该新股上市后以开板日均价计算,每签获利约为5.8万元。统计数据显示,年内上市的新股中(不含未挂牌的),每签的平均获利为21379元,排名居前的新股多数集中在最近一两个月。
不过对于后续次新股的走势,已经披露中报业绩预告且业绩大幅下滑的上市公司,值得投资者警惕。要仔细甄别,防范新股上市的炒作风险。
可对于独角兽光环加身的药明康德,也不可过度神化,更多的调研揭开其冰山一角:
从历年其研发费用与营业收入占比来看,药明康德2015年为2.9%,2016年约为3.5%,2017年约为3.9%。从近三年研发投入来比较,其研发营收占比平均每年仅提升约为0.5个百分点,即每年研发投入力度并不是很大。
药明康德的研发问题
真实的药明康德的研发没有独角兽企业宣传的那么好,也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差。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全球排名前列的小分子医药研发服务企业,药明康德主要向国内外制药大佬提供“研发外包”的服务,号称医药界“华为”。
药明康德的IPO之旅,速度堪称闪电。
据悉,2018年3月27日药明康德IPO申请过会并于2018年4月24日开启申购。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此次IPO发行规模为1.04亿股,募资金额为21.30亿元,前后仅仅耗费70天。当然这与监管部门对药明康德开设IPO的绿色通道有关。
药明康德为何回归A股且以50倍PE发行?
资料显示,号称独角兽的药明康德的主业为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简单来说就是研发环节外包,该公司曾于2007年8月9日登陆纽交所。2015年12月10日,药明康德启动私有化进程并以33亿美元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
药明康德回归A股与CRO行业的变革有关。
在全球,药明康德与行业巨头Covance和Quintiles相差甚远。
2018年全球CRO十年名单:
数据来源:IGEA HUB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Quintiles、Covance、Parexel、PPD等国际巨头先后进行了十余次的并购,CRO领域的内部整合以及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越发显著。
鉴于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地位,国际上制药大佬也纷纷进入中国等兴欣市场成立研发中心。2014年的赛诺菲和强生先后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2016年诺华也在上海建立第三家全球研发中心。
这直接威胁到了药明康德的地位。
于是,回归A股立足中国势在必行。
当然,对药明康德来说回归A股也完全是一箭双雕:
A、药明康德其实处于成长期,这个时点回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绕开国际大佬们整合浪潮的冲击。
B、在纽交所上市初期,四名创始人持有的股权比例都不高且随着一系列的减持和稀释使得董事长李革仅持有公司1.4%的股权,借此机会,四位创始人通过私有化和管理层回购的方式,联合外部PE机构来提升他们的持股比例。
也就是说,我们眼里的独角兽与国际上真正的独角兽相差甚远,回归A股不过是为了获得更高估值。
药明康德真实的研发投入
药明康德的独角兽光环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研发水平到底如何?
同为CRO服务,但药明康德的商业模式与国际大佬不同,药明康德实行CRO+CDMO/CMO的战略模式,拓展多元化业务。
一般来说,传统新药研发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药物发现及前期研发、临床前药学试验、工艺合成、临床试验及商业化生产。
药明康德为客户提供小分子化学药的发现、研发等一系列临床前各阶段的CRO服务及相关配套支持,进而为客户提供原料药、临床候选药物的生产工艺改进、实验室小试和中试、商业化生产等CMO、CDMO业务。
此外,其他的CRO业务还包括新药临床试验各阶段的临床服务支持、监察及数据分析服务、FDA、CFDA的新药政府申报流程(CDS业务)、临床协调及现场管理服务(SMO服务)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各阶段的研究试验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30%-60%,具有成本优势且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正经历医药产业的迅速崛起,研发支出增长迅速,因此,中国成为CRO行业发展的热点区域。
先从药明康德历年研发费用与营业收入占比来看,2015年为2.9%,2016年约为3.5%,2017年约为3.9%。从近三年研发投入来比较,其研发营收占比平均每年仅提升约为0.5个百分点,即每年研发投入力度并不是很大。
我们知道,药明康德自上市以来市场一直以恒瑞医药及华大基因作为市值对标。
因此,再比较这几家研发与营收占比近两年到底如何。恒瑞医药其占比2016年与2017年分别为10.73%,12.68%。华大基因其占比2016年与2017年分别为10.35%,8.70%。从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其同行业研发与营收占比约为药明康德的3-4倍左右。
当然,毛利率和负债率的“瑕疵”以及研发投入少并不影响资本市场看好药明康德,因为药明康德的股东背景显赫,各个来头不小,架不住人家会吆喝,于是,在规模第一,股东吆喝背景下,药明康德的独角兽光环逐步形成。
不过,在药明康德摊大饼发展规模之外,药明康德需要真正提升公司管理能力及研发技术,毕竟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在竞争对手的迅速赶超下,技术将是核心竞争力。
那么,为何一家做医疗的公司会如此高调呢?
这就是药明康德的秘密了。
药明康德的秘密
光环之下,药明康德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GPLP从招股说明书中发现,药明康德股权结构复杂。
资料显示,目前,药明康德外资股东就有超过40名股东,另外,还有众多资本大佬参股,比如有由阿里巴巴马云、聚众传媒虞锋共同发起的“云峰基金”,还有泰康集团,以及红杉资本旗下基金等。
其中持有 5%以上股权的发起人包括Glorious Moonlight (光辉月光有限公司)、Summer Bloom(萨摩布鲁姆投资 (I) )、G&C VI(群云 VI)、 WXAT BVI(药明康德维京)、 ABG-WX Holding (HK)(汇桥-无锡控股(香港)有限)、嘉世康恒、 HCFII WX (HK)(HCFII 无锡(香港)控股)、 G&C IV Hong Kong(群云 IV 香港)和上海金药 9 名股东。
药明康德与资本的亲密关系追溯到2015年。
2015年4月29日,以董事长李革为首的管理层联合汇侨资本Ally Bridge等机构提出无约束力的私有化要约。要约价格为每股普通股5.75美元,药明康德的私有化价格约33亿美元。
私有化的买方包括管理层控制的G&C IV Limited以及晓钟投资,并联合了汇侨资本Ally Bridge、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以及君联资本等一系列知名投资机构。
与此同时,药明康德还在私有化之前,推动了其子公司合全药业新三板上市。另一方面,从上市公司体系中剥离出大分子生物药的业务(药明生物)。
二者同步进行。
在具体运作上,2015年4月3日,药明康德的子公司合全药业正式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合全药业在挂牌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途中曾出现实际控制人认定的问题,最终由母公司的上市主体WuXi Cayman作为实际控制人。
与合全药业相比,药明生物的剥离过程并没有出现多少阻碍。
2015年4月,公司将药明企业管理100%股权转让给WuXi Biologics Investments Limited(无锡生物投资),药明企业管理及其控股子公司药明生物、上海药明生物、Biologics HK(无锡生物香港)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2015年7月,无锡药明投资、上海药明分别将持有江苏检测63%、7%股权转让给药明生物,苏州检测剥离公司合并报表。
Merger Sub和上市主体WuXi Cayman进行反三角合并,合并之后WuXi Cayman成为Parentco的全资子公司。
私有化完成后,药明生物也于2017年6月23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当然分拆上市对药明康德的好处不言而喻。
港交所上市的药明生物,主要为客户提供生物发现、开发以及生产等服务。将其定位为开放式生物药平台。
而新三板上市的合全药业,则主要为跨国药企提供小分子药物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的CRO服务。
截至2018年5月8日,就市值来看药明生物已经超过800亿,合全药业也已经达到200亿的市值。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值都已经超越早前私有化时的33亿美元的作价。
截至2018年5月8日,药明康德正式登陆A股,为其“一拆三”的战略布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目前药明康德已经妥妥的是A股最贵CRO公司了。
因此可以说,在资本运作方面,药明康德的回归之旅堪称完美,而一路走来药明康德依靠资本实现了独角兽的梦想,其自然需要投桃报李,这个回报也非常简单,那就是高额的投资回报,如果没有高额回报,显然没有一个机构愿意投资你,并且陪你玩这么久。
药明康德如何实现这个高额的投资回报?自然就是回归后的高市值。
也就是独角兽光环带来的明星效应。当所有二级市场的聚光灯打在药明康德身上的时候,其身价自然水涨船高。
然而,一年以后,药明康德能否保持这个独角兽热度不减,这是一个问题。
实际上,由于减持新规的出台,公司大股东想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套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二级市场火热的情绪也会随着时间逐步转向理性,促使公司价值回归。
在这种背景下,届时,药明康德的股东能否获得超额回报呢?
一切难以预料。
数据来源:wind资讯终端
但如果从业务上来讲,药明康德的业务毋庸置疑:
在CRO、CMO和CDMO行业中,药明康德在中国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61.16亿元和9.75亿元,远超同行业的其他上市公司。
根据药明康德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CRO行业2011年规模为213亿美元,2015年已经达到了293亿没有,2011-2015年4年CAGR为8.30%。同时,预测在未来5年,全球CRO行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预计 2016年行业销售额达到 317 亿美元,并保持 7.35% 的年复合增长率,并于 2020 年达到 421 亿美元。
此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全球制药企业都面临着研发投入增加、周期变长、成功率降低的困境,未来全球将有超过50%的药企开始选择专业CRO企业协助进行新药研发服务,以降低自身研发费用并控制风险。
然而,从资本上,药明康德能否走出一条逆势之旅呢?
让我们期待时间的答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