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实在太痛了!
8月5日下午3点,北京一对8岁双胞胎姐妹在山东青岛黄岛区万达公馆对面沙滩走失。
当时,两个小姑娘在沙滩上玩沙,母亲在她们几米远的地方,边看手机边看孩子,结果母亲发完一条朋友圈,抬头一看孩子就不见了!
一开始,母亲并不相信孩子在海里,“因为当时海里还有很多成年人,如果有孩子在挣扎,而且还是两个,肯定能发现异常。”
不幸的是,救援团队最后就是在海里把这对姐妹的遗体打捞出来,死因也证实是溺亡。
每到夏天,就是溺水事件的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从6月底到7月初,短短10天,就有45名儿童在游泳时发生溺亡意外!
7月17号,6岁的小刚在爷爷的陪同下来到重庆一小区游泳池游泳,结果发生了意外,再也回不来了。
同一天,河南两名14岁中学生在钓鱼时滑入挖沙后留下的深坑中,不幸溺亡。
据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统计,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56.04%,接近3万人!
3万名儿童逝去,毁灭的就是3万个家庭,同期死于车祸的儿童人数是3000名,可以说,溺水风险猛于车祸!
这个数字,真的太令人震惊,夏天还让不让人好好玩水了?
为此,有设计人员发明了一款溺水救命神器——防溺水救生手环,只要轻轻一扣,就能拯救孩子们的生命!
139g重的手环
1秒让孩子脱离危险
这款手环叫Kingi,出自设计师Tom Agapiades 及其团队之手。
表面来看,它就是一个小手环,实际上它是由腕带、气仓和气囊三个部分组成。
下水之前,把它戴在手上,万一遇到危险溺水,只要扳动银色阀门,二氧化碳就会在1秒内充满气囊,让溺水的人快速浮出水面。
到了水面,使用者就能像救生圈一样抱着它漂浮了。
这个手环采取轻量化设计,只有139g,却能产生124kg的浮力,只要体重不超过124kg,都能用。
而且,扳动银色阀门所需的力气也不大,大概就是和开易拉罐的力度差不多。
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人性化的救生设计——
橙色的气囊是非常有效的提醒色;配有口哨和小型指南针,能够呼救和辨认方向。
另外,使用完了,气罐还能更换,就能重复使用了!
Kingii的灵感,来自于开发团队的创始人Tom Agapiades。
他曾经看过一条新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全球每年有约37.2万人溺水身亡,而其中不了解溺水知识、不懂合理穿救生衣是罪魁祸首。
很多人对于溺水的印象都是从影视剧而来,以为孩子一溺水,就会慌张大喊,胡乱挥手。
其实,这都是错的!溺水大多数时候都是悄无声息的。
Francesco A. Pia 博士在美国《Coast Guard’s On Scen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溺水者的反应:
1、除少数情况外,溺水者在生理上无法呼救。呼吸系统用于呼吸,语音是次要功能。想要他们呼救,他们得先能呼吸。
2、溺水者的嘴会在水面上下起伏。他们没办法让自己一直停在水面上说出话来。
3、溺水的人无法挥手求救。大自然本能地强迫他们横向伸展手臂并按下水面。
4、本能溺水反应从开始到结束,人的身体在水中都是保持直立、没有支撑的。除非被训练有素的救生员救出来,否则,他们只能在水面挣扎20到60秒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岸上人看到溺水者,很有可能以为他没事,只是浮在水上玩,反正“头还在水面上”。
其实,就是这种误解,最后把孩子害死了!
类似的新闻实在太多了。
芬兰一起儿童溺水事故中,溺亡的孩子就在泳池中,他的表现看起来就像在扑打玩水。
身边的人都没有发现不对劲,直到孩子在泳池中一动不动。
7月23日,浙江某游泳馆内,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进入深水区,出现了溺水现象,泳池到处都是大人,同样无人觉察。
幸亏救生员及时发现,才阻止了一场悲剧。
直到孩子被救上岸,家长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可能正在眼睁睁看着你的孩子在溺水中死去。”并不是一句玩笑。
据统计,在近3万名儿童溺亡事件中,一半以上的儿童溺水地点距家长23米以内。
也就是说,哪怕你离得再近,看得再清楚,你不知道溺水者是怎么样的,孩子还是很危险。
所以,Agapiades 就发明了这个手环,希望孩子们能安全地玩水。
正如他在众筹宣传中表示:
“我们研发这款产品,最大的希望不是在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希望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溺水身亡的人数。”
希望这款产品,能真正达到目的,让每一个玩水的孩子,都能平平安安的!
请看产品的演示视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