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譬如曾经的风口共享单车,最近都是一连串坏消息:
町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等6家共享单车企业接连倒闭,员工欠薪、供应商货款大量拖欠,用户退还押金无门,损失或超过10亿!
千人排队等待酷骑单车退押金
就在大家都觉得,共享单车已经进入寒冬,只剩下摩拜和ofo两大巨头厮杀时,新的搅局者出现了!
哈罗单车在12月4日宣布,已完成3.5亿美元(约23亿元)D1轮融资,投资方为蚂蚁金服、威马汽车、成为资本、富士达等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永安行发布的公告显示,蚂蚁金服的投资额近20亿元。
现在,摩拜和ofo已占据共享单车市场90% 以上的份额,有了蚂蚁金服做后盾,哈罗单车能否从两大巨头的嘴边抢走一块肉?
蚂蚁金服这个时候选择入市,又意味着什么?
哈罗单车,凭什么得到大佬们的认同?
今年10月,哈罗单车与永安行旗下的低碳科技合并,之后业务就快速发展,这是合并后得到的首次融资。
仔细阅读哈罗单车发布的公告,其中颇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成为资本、威马汽车分别是哈罗单车B轮、B+轮的投资方;
富士达投资哈罗单车,则是首次有产业链上游的生产企业投资共享单车,富士达作为亚洲最大自行车生产制造商,这一举动意义重大;
蚂蚁金服,今年9月已经入股低碳科技,现在再次投资价码近20亿元。
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马云最信任的人之一
阿里系的蚂蚁金服、亚洲最大自行车生产制造商,还有国内知名资本,都来投资哈罗单车,哈罗单车凭什么打动他们?
起步晚
哈罗单车创始人杨磊今年还不到29岁,曾做过“爱代驾”、“车钥匙”等项目,2016年9月离开车钥匙,创办哈罗单车。
2016年11月,哈罗单车正式投放,至今只有1年时间。
哈罗单车CEO杨磊
下沉三四线城市
因为起步晚,哈罗单车失去了先发优势,却更看清了这个行业。
哈罗单车进入市场时,一线市场快速饱和,而且竞争激烈,摩拜、ofo、小鸣、小蓝等企业正贴身肉搏,几乎杀红了眼。
用哈罗单车投资人李志超的话来说:“双方恨不得把车铺到投资人家门口。”
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每个都塞了至少100万辆共享单车,绝大多数属于摩拜和ofo ,其他品牌单车投放量不足,根本没法圈住客户。
而且,从7月起,ofo与摩拜相继推出比此前补贴力度更大、价格更低的月卡服务,分别是1元/30天,5元/90天。
“要参与一线城市竞争,至少一个城市得投入10个亿。”杨磊承认,当时确实没有那么多钱。
但实际上,杨磊也觉得,花如此大的代价参与车海大战,是一种战略上的不必要。
于是,从一开始,哈罗单车的战略就是“农村包围城市”,专注三四线城市的运营。截止2017年9月,哈罗单车已经进驻全国超过100个二三线城市,日订单破700万,注册用户达到3000多万。
在不少数据机构发布的共享单车排名上,哈罗单车都位居第三。
硬件优势
杨磊做车钥匙时,做了大量的智能硬件,在硬件这块积累很深。后来做共享单车,就为产品定了4个标准:
一是尽可能好维护;二是尽可能模块化,零部件大部分通用;三是尽可能技术化,车辆有问题能及时在后台发现;四是产品要有迭代余地。
这样的标准,让哈罗单车在实用性和成本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和政府关系良好
目前,哈罗单车已有20多个独家合作城市,手握大量政府资源,而这些资源都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对于共享单车,不少政府并不欢迎,毕竟乱停乱放、阻碍交通,影响城市形象,看看现在北上广大片大片的自行车就知道了。
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
因此,哈罗单车一进场,就确定了单车治理的原则:
面对相对开放的城市,先做,有问题再改,但要加强运营管理,积极配合政府工作;
而对处于观望状态的城市,则需要和政府主动沟通,不断用一些好的样本来说服他们,打消顾虑。
这样长期磨合,企业和政府能达成双赢,独家合作的城市能够拿到政策准入,政府还会帮助单车企业进行运营,政府也有政绩可以去宣传。
这样的优势,是其他二线共享单车难以相比的,因此在永安行想要和共享单车合作时,也有考虑过小鸣、酷骑等企业,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哈罗单车。
能在共享单车寒冬中拿到20亿元融资,市场对于哈罗单车的潜力也是高度认可。
光源资本CEO郑烜乐表示:
共享单车领域格局远未确定,形成壁垒的核心是产品研发和运营能力。资本优势只能短期提升供给密度,海量投放低端产品和低效运营的方式并不可持续。
在过去的一年内,哈罗单车以极快的速度占领一线以外城市单车市场,同时不断打磨精细化的运维体系和更强大的技术产品,运营效率领先竞争对手,看好哈罗成为覆盖最多人群和地域的智能共享出行巨头。
所以,在蚂蚁金服的资金支持下,共享单车不再是摩拜和ofo的游戏,将从“二人转”变成“三国演义”,到底鹿死谁手,我们拭目以待!
都说共享单车的冬天来了,但阿里系的蚂蚁金服此时却投资20亿元,这钱会不会打水漂?
这倒不用替他们担心,大公司的每一笔钱都不是乱花的,因为他们看得很清楚:
共享单车只是进行了一轮洗牌,潜力远远没有开发出来,远没到死的时候!
一、一线吃饱,三线饥荒
都说现在共享单车已经饱和,整条街道堆满了各种颜色的单车,但你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一二线城市,在三四线城市,共享单车根本还没铺开!
中国有多少个北上广深?只有4个;中国有多少个城市?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和374个县级市,一共有661个城市。
有资料显示,一线大城市的共享单车保有量占全中国的70%以上,剩下的几百个城市、10亿人只能分到30%,这本身就是极不合理的配置。
三线城市,照样需要共享单车
二、小城市,也没那么糟糕
小城市没有共享单车,是因为他们不配有吗?
山东东营,是一个连高铁都没开通的三线城市,2017年6月哈罗单车在这里投放了,发现单车损坏率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高,使用频次、维护成本都不错。
山东东营
而且,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和一线城市一样,用车单价都是1元,要考虑的只是使用频次,但在竞争不充分的三四线城市,使用频率并不差。
在北京等大城市,共享单车到了一定投放量之后,用户的使用频次就会下降,这是无可控制的。
“其实像北京这样有200多万辆单车的城市,使用频次肯定是低的。”李志超说,“这不光让后面的企业进不来,我相信摩拜、ofo自己也会很难受。”
而在气候适宜,绿树如茵,适合全年骑行的中南部,东营这样的城市还有很多。
三、本身是个好生意
杨磊曾算过一笔账,发现如果没有烧钱竞争,共享单车完全是个“暴利”行业。
“一台车如果1天被骑3次,就有3块钱的收入,一台车造价大概是800块钱,3年折旧,每天折旧成本不到1块钱,加上每天不到1块钱的运营成本,算下来,你一辆车子每天就有1块5毛钱的毛利。”
四、潮水退去,裸泳者退场
共享单车想赚钱,关键就是不烧钱,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三四线城市,这笔费用可以大大减少。
而且,在一轮洗牌过后,那些疯狂扩张、靠烧钱维持的企业将会倒下,精细化运营以及智慧交通战略或成为企业存续的筹码。
就像巴菲特说的那样:当潮水退去,我们就知道谁在裸泳了。
所以,在共享单车这个领域,潜力还是巨大的,但烧钱已经难以为继,关键就看各家公司如何在精细化运营、管理上做文章。
这或许和我们的直觉有所不同,我们的直觉是:街边的共享单车堆成一堆、新闻天天说共享单车不行了,或许它们真的不行了。
只是看待问题,千万不能靠直觉,而是要靠基于事实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往往是和我们的直觉相反的。
这就是成熟的企业家和普通吃瓜群众的区别:企业家总爱现场考察,看数据、看趋势、看分析报告;吃瓜群众只看身边的现象,用直觉做判断。
所以,虽然共享单车正面临寒冬,我觉得冬天总会过去,下一个温暖的春天依然会到来。
只是可惜了大家之前放在小鸣、酷骑、小蓝那里的押金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