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深夜不回工作微信被辞!信息时代如何保障员工“离线权”?

上班族要注意了:

不及时回复微信工作群信息,也有可能被炒鱿鱼!

且看宁波王女士的遭遇——

“10分钟内上报当月营业额,不发就辞退。”

晚上十点多,公司负责人在微信群发出指令。当时,怀孕的王女士已经入睡,未能及时回复。谁承想,一觉醒来,她真被辞退了。

下班时间,颐指气使布置工作;未得到及时反馈,又理直气壮开除员工,真是牛气。

这一极端个例,当然有歧视孕妇之嫌。但其折射出的“微信隐形加班”现象,无疑困扰着职场中的太多人。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今来看,这一宣传语改成“一种工作方式”或许更为恰当。不可否认,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带来了诸多便利,让人们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沟通。

可是,“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也正因这种便利性,微信俨然成了布置工作的利器,让人不堪其扰。无论身在何处,是上班还是休息,随时都可能被@的恐惧,以及“10分钟内回复”等类似指令,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下班比上班还忙,不但没有加班费,回复不及时还可能被罚款”,对很多人来说,微信工作群像是“紧箍咒”。只要提示音响起来,便“心头一紧”。那些随处蔓延的工作群信息,指令或不复杂,回复也许简单,但屏幕背后往往有难言的紧张与焦虑。

今天,中国已成为“加班大国”,工作之繁忙程度人所共知。诚然,工作之上难免会遇到急难险重之事,临时被工作微信召唤也在所难免。然而,纵观那些响个不停的微信提示音,每一声都是必要的么?若是认真追究起来,只怕又不尽然。

我们固然倡导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限拉长工作时间、压缩休息时间。务实高效、张弛有度,才是更为科学的工作节奏。而以工作为名的“时刻在线”,则严重拉长了工作战线,往往会适得其反。

有专家指出,一个人一周的最佳工作时间是50小时左右,当一周的工作时间达到90小时,所产生的结果和55小时几乎一致。这也就意味着,过度加班的疲劳战术,极有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上班时间效率低下,只能通过加班来补。如此周而复始,难免陷入恶性循环,谈何效率?

再者,生怕错过工作信息而紧盯手机,也会加剧微信依赖症。最新数据显示,每天有逾9亿人打开微信,聊天、支付、看资讯、玩游戏……几分钟不点开微信,总觉得少点什么,这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状态。一项“社交网络斋戒”的实验显示,缩短微信使用时间可使消极情绪大幅下降,工作投入度大幅上升。

一位英国专家曾写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位置与形式,将劳动的场所从工厂转移到网络、转移到个人的电脑与手机。”当微信工作群已然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无疑也抛出了一个全新命题: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保障劳动者权益?

新形势呼唤新尝试。几年前,法国通过了一项“离线权”法案,员工在下班后可以不回复工作E-mail,免除打扰;法国工会还曾与雇主联盟签订过一份备忘录,允许员工在下班后关掉手机;韩国一些银行实行晚上7时电脑强制关机制度,以防止加班,引得员工好评如潮,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

此时再回头来看,众人对“不回信息被辞退”心有戚戚焉,其实折射出劳动者的普遍焦虑与期待。在人们权利意识日渐增长的当下,完善相关法规、优化工作方式,保障职工权益,异常紧要。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