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马办了38届 这位大爷跑了30次

1981年9月27日,首届北京马拉松赛,中外参赛选手跑过天安门。今日,该赛事举办到了第38届。

去年北马开跑前,选手与热身教练合影。

首届北马参赛人数不足百人。

王金甫和女儿在天坛公园跑步。

【开篇语】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全面改革开放的开始。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这40年,中国体育发生了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这40年,留洋和海归、体制与单飞、马拉松和全民健身、联赛职业化、体育产业化、协会实体化等热词,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体育事业大发展的时代。

这40年中,我们关注和了解中国体育,就必须关注投身其中的运动员、教练员甚至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的每一次“转体”,都见证着时代的改变,也经历了精彩的人生。新京报体育将陆续推出“转体”系列报道。

今日上午,2018年北京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起跑。

1981年,北马诞生。迄今,这项被称为“国马”的赛事已经走到了第38届。在改革开放40年里,北马算是中国全民健身发展的一个缩影。北马38年的奔跑历程,其实就是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过程。

在天安门广场上3万人的跑马大军中,有一位戴着A0468号码布的老先生格外引人注意。他身材颀长,精神矍铄,每一个热身动作标准到位,看着起跑线的眼神淡定自若。

老先生名叫王金甫,今年62岁。从1989年开始跑北马,从未间断,2018年已经是他第30次站上北马的赛道。

从穿着网眼排球鞋到专业跑步鞋,从写着选手名字的特殊饮料瓶到配置丰富的能量补给,从全是3小时左右速度的精英选手到敞开怀抱、接纳社会的大众跑者,王金甫见证了北马的发展,也见证了全民健身浪潮的奔腾。

对于跑步,对于马拉松,王金甫说,一定要敬畏规则、敬畏生命,只有足够量的积累,才有足够的资本去挑战马拉松。

说到成绩,他并没有特别目标,只希望未来的马拉松生涯能更持久一些。

对了,他2017年的北马成绩是3小时2分11秒。今年5月,他10公里跑了38分50秒。

训练

从一周两练到一周全练

9月14日,距离2018年北马开跑还剩两天。

王金甫这几天没有跑步,按照他的备战节奏,现在属于放松期和储备期。这几天,他不仅不跑步,连热水澡也尽量不泡。他说,赛前如果泡热水澡,容易把身体储备的能量给泡没了。

尽管不跑步,可是他一身的装备都与跑步有关。

上半身,一件印着跑步比赛logo的T恤。下半身,一条深色跑步短裤。脚上穿着新款的某品牌专为北马出的跑鞋。腰上,还系着一个跑步腰包。这是典型的跑步爱好者打扮。

王金甫出生于1956年,属猴,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白天,他会到崇文门国瑞城附近的女儿家,帮着去幼儿园接外孙放学。晚上,他回到南三环附近的家里。

如果是平常,每天6时不到,他就赶到天坛公园门外,先热身一段时间,等公园开门,他就会跟一帮跑友跑上两圈。每周,他还会抽一天跑个半马,拉拉长距离。

这跟他年轻时的训练节奏是两个样。

彼时,王金甫跟着一位叫程军的教练训练。程教练带着一帮北京市业余马拉松选手,一周训练两次。有时候,他们围着工体外场跑;有时候,他们在大街上跑,比如马甸桥、三元桥、复兴门这些地方。程教练每周会把训练计划打印到纸上,每人发一张。

王金甫很珍惜一周两次的训练,因为在训练中,教练会点评成绩,会告诉队员进步在哪儿,差在哪儿。

其他时间,王金甫更多的是自己跑。那个年代,北京城马路上的车不像现在这么多,跑起来很舒服。有时候,看到他在街上跑,还会有车主动停下来,问要不要载他一段。王金甫摆摆手,笑着告诉对方他在跑步。

王金甫回忆说,当时跑步的人并不多,所以别人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跑步还会有点诧异,了解情况后,则会给像他这样的跑步爱好者一个大拇指。

“那个时候的人,真的很单纯,也很好。”王金甫说。

比赛

苦练了8年才拿到资格

对北马来说,1989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

那一年,北马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女子选手参赛。据报道,当时一共有19位女子选手参赛,朝鲜的文敬爱以2小时27分16秒夺冠。

对王金甫来说,1989年也是一个特别的年份。

那一年,他第一次参加北马。然后,就再也没有间断过。算上2018年,他已经30次站上北马的赛道。

提起这个纪录,王金甫还说了一段小故事。2014年,他原计划报名参加全马,但因为名额没有搞定,最后差点没资格跑。好在,那一年还有半马可以参加,所以,他跑了北马生涯中唯一一次半马。巧合的是,当他跑完那次半马之后,北马就再也没有半马这个项目了。

虽然1989年才开始跑北马,但在北马诞生的1981年,25岁的王金甫从房山赶到了天安门广场,作为观众目睹了当时的盛况。

资料显示,首届北马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报名参赛。瑞典的谢尔·埃里克斯塔尔以2小时15分20秒夺冠,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由彭家政跑出,时间是2小时26分3秒。

王金甫说,看北马的观众太多了,而且非常热情,把整个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和普通观众看热闹不同,王金甫当时萌生了一个念头,啥时候我也可以去赛道上跑北马?

说到跑步,王金甫有一定的天赋。上学那会儿,他的万米成绩达到37分,在学校运动会上,1500米、3000米这些项目也频频拿奖。然而,北马1998年之前尚未对大众跑者开放报名,报名参赛对成绩的要求很高,男子选手必须在3小时以内才有资格。

所以,从萌生跑北马的念头到第一次站上北马赛道,王金甫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实现了梦想。

当时的北马,能够参赛是相当荣耀的一件事情。在王金甫眼里,那不仅代表北京,更代表中国。跑上北马后,王金甫在同事和朋友中间成了牛人。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牛人,首马却以被关门告终。

装备

7块钱排球鞋穿了又穿

循序渐进。这是王金甫的马拉松哲学。

对于如今马拉松的爆棚状态,他感到兴奋,但与此同时,他对很多人不经过刻苦训练就报名跑马感到不解。在他看来,这种人对待马拉松的态度,不仅对自己不负责,对家庭也不负责。

所以,在首马被关门之后,王金甫没有抱怨,也没有沮丧,而是开始了更加刻苦的训练。在他的北马生涯中,至少有5次跑进3小时。2017年,61岁的他还跑出3小时2分11秒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绩是2017年该年龄段全国第二好成绩。

如今,王金甫已是荣耀等身,在60岁至64岁年龄段,他保持着多项比赛纪录。

对于夸奖和赞扬,王金甫看得很淡。毕竟,在他的马拉松生涯里,他的很多经历,现在的年轻人不仅没有经历过,甚至都无法想象。

王金甫刚开始跑马拉松那些年,整个国家的物质文化水平发展程度不高,在北京木工机械厂工作的他,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块钱,他买不起太好的跑鞋,只能花7块钱买一双网眼排球鞋跑步。

现在的很多跑者,跑鞋不仅很贵,而且还会严格遵循跑量,到了一定的跑量,跑鞋就退役了。王金甫的女儿记得很清楚,她小时候,父亲特别珍惜跑鞋,如果跑鞋底子磨偏了,他还会找来工具,给鞋子加一层底子。

听着女儿回忆往事,王金甫笑了,“那个时候,有一双鞋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让王金甫记忆犹新的还是北马在工体起跑最后回到工体的那个年代。

那时,观众一如既往地热情,每次北马开跑,工体看台上坐满了人。在选手比赛时,组委会为了让观众不至于太无聊,还会请来运动员,有时候甚至是奥运冠军,在选手跑马拉松的两个多小时里,运动员嘉宾会在工体的球场里踢一场球或者来一场表演赛,为比赛助兴。

然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北马再也回不去那个年代了,北马再也不可能在工体起跑并回到工体了。

改变

比赛之前饮食一定清淡

A0468,这是王金甫2018年北马的号码布。

跑了太多的马拉松,对于号码布,他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也不会像很多选手那样收藏。前些日子,女儿抽时间整理了一下,把他的所有号码布装在了一个夹子里,把奖牌收集在了一起。

王金甫说,跑步和马拉松已经成了他的生活和习惯。所以,他现在对于跑步和马拉松的态度就是享受。赛前,他不会刻意设立一个成绩目标,“用自己的节奏跑,跑高兴就好了。”

正因如此,当运动手表大行其道时,他依旧不为所动。

王金甫手上戴着一块电子表,那是女儿好几年前送给他的,但并不是运动手表,平时也就看看时间。

他对时间有着天然的本能感知。他刚开始跑马拉松那会儿,对于配速要求很严格,4分钟每公里,少一秒都得被关门。当时,他用步频和节奏去计时,而且相差不大。王金甫说,只要你训练多了、跑量够了,“你也能不用手表就能估算准确配速和用时。”

这是老一代马拉松爱好者的本事。但是,这不代表王金甫就不会与时俱进。

在电视转播日新月异,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王金甫最喜欢看马拉松比赛的直播,对于马拉松新闻也特别关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也改善了跑步装备。比如,以前的网眼排球鞋,现在已经更新换代成了各种专业跑鞋。女儿介绍说,北马组委会送了父亲一双专业的品牌跑鞋,但比赛当天到底穿哪一双鞋,他还没有想好。

另外,王金甫也开始研究科学饮食,尤其是如何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他都挺有讲究。平时,他还喜欢炖牛肉。但在赛前,他吃得比较清淡,饮食方面非常节制。

放到以前,这根本不可能的。王金甫回忆说,早些年跑北马时,根本就没有能量胶、功能饮料这些补给。如果选手要带喝的,得提前一天交给组委会检测,然后统一放到一起,每个人的瓶子上都贴着自己的名字。

影响

和女儿一起在北马奔跑

在北马赛道上,王金甫和几百个人一起跑过,也和几万人一起跑过。但平时,他更喜欢和跑团的人一起跑。

最近这几年,马拉松突然火爆起来。就拿北马来说,虽然每年的参赛选手只有3万人,但报名抽签的人数突破了10万。跑步的人多了,跑团也应运而生。王金甫和朋友一起建了个跑团,天坛公园成为他们的根据地。夏天,他们每天6时前集合热身。冬天,他们也会在6时30分前集合。只要公园一开门,他们的奔跑就开始了。

从年轻时一个人跑,到现在一群人跑,王金甫见证了中国马拉松的全面兴起,也见证了全民健身浪潮的奔腾。

王金甫影响了很多人。在他的跑团里,成员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有位朋友,两人多年来一起跑步、一起参加马拉松,但是因为身体原因,朋友做了一场手术,告别了跑步。可即便这样,在去无锡参加马拉松时,这位朋友还陪着他去了。

“我不能跑了,但我想看着你跑。这大概就是哥们儿吧。”王金甫说。

王金甫的家庭成员都特别热爱运动。哥哥打篮球,弟弟踢足球,他和妹妹喜欢跑步。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下一代很难不喜欢运动。女儿就在王金甫的影响下,站上了马拉松赛道。

小时候,王金甫就经常带着女儿去看马拉松。那年头,马拉松秩序册是个稀罕东西,小家伙拿着秩序册,而且说起马拉松头头是道,引得旁人啧啧称奇。后来,王金甫把女儿送去了田径队训练。他不是要女儿走专业道路,而是希望她有一个体育爱好,将来拥有健康的身体。

如今,女儿从事着与马拉松有关的工作,父女俩有时间也会在天坛公园一起跑步。父女情深,真的是羡煞旁人。

今年北马,王金甫和女儿同时站上了北马的赛道。因为膝盖有点小毛病,女儿过去一个月都没有训练,这让王金甫有点担心。他给了女儿一条北马锦囊:“小心点,千万不要逞能。”

■ 热词·马拉松

赛事迅猛发展 8年增长85倍

马拉松在中国并非一夜爆红。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北京、杭州、大连等地开始陆续举办马拉松赛事,但影响力十分有限。

本世纪初,中国内地每年大概会举办10场左右,北京、上海、大连、厦门举办的马拉松赛,并称中国4大马拉松赛,在跑者心中享有盛誉。

从2010年起,马拉松赛在国内开始趋热,以近乎每年倍增的速度增长。2010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与马拉松相关的路跑赛事只有13场,2011年增长到22场。到了2016年,这一数据已增至328场,2017年则暴增到惊人的1102场。

这1102场马拉松只是在中国田协注册的,还有大量民间商业机构举办的马拉松路跑赛事无法统计。短短8年,增长了近85倍,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是裂变式的,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爆炸”。

马拉松的火爆,不仅反映在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上,也表现在跑步相关产品市场的渐趋壮大。

今年初,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发布了《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报告显示,马拉松全国年度参赛人次近500万,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已经基本覆盖了含西藏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4个城市,赛事数量、参赛人数均有大幅提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带动马拉松运动产业快速发展,直接从业人口72万,间接从业人口200万,年度产业总规模达到700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0%。

目前,在中国田径协会备案的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有191家,共有800多家企业赞助马拉松赛事。

■ 北马大事记

1981年 第一届北马举行,参赛选手不足百人

1984年 越来越多世界一流选手参加北马

1989年 第一次设立女子马拉松,19名女子选手参赛

1993年 中国男子选手第一次夺得冠军

1996年 第一次设立10公里跑,762人参加这项比赛

1998年 第一次向大众开放报名,加设半程马拉松、10公里跑和迷你马拉松

1999年 时值新中国成立50周年,3.8万名选手报名参赛,参赛人数创历史之最

2000年 除了男女全程马拉松,还加设5公里和轮椅马拉松、轮椅半程马拉松等共12个项目

2003年 孙英杰以2小时19分39秒,创造女子赛事纪录

2005年 冠军选手错跟转播车线路少跑了约800米,组委会保留其名次,但取消比赛成绩

2013年 埃塞俄比亚男子选手创造新的赛事纪录,成绩为2小时7分13秒

2014年 埃塞俄比亚女选手打破中国女选手保持的22连冠,半程马拉松第一次出现抽签

2015年 取消半程马拉松

2018年 报名人数超过10万人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