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敢管学生同样是失职!该为教育“软骨病”补补钙了

长期以来,因老师管教学生引发的家校矛盾屡见不鲜。今天的学生碰不得骂不得,更成了老师们的普遍感受。但近日一份调查显示,77.9%的受访者支持教师用适当的方式管教学生。两相对比,值得玩味。

中国自古就讲师道尊严,老师管教学生本是天经地义之事,而如今,这却成了需要争取支持的一件事,足见教育“软骨病”之重。审视当前的校园教育,老师似乎成了弱势一方。对犯错的学生不敢罚、不敢批,即便出了事也得哄着,生怕学生崩溃、家长闹事。

这种氛围下,不少学生“倍感舒适”,但作为过来人的我们都能想到放纵的后果。“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过分迁就,其错误自然得不到及时纠偏。久而久之,老师们也就“放弃治疗”,职业只剩下“教书”而不再“育人”,45分钟讲课结束,匆匆走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很可悲?在传统文化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的就是那股浓厚的师生情谊,但上述情况,师生关系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单纯的“付费-服务”关系。

在笔者看来,合理惩戒不单是老师的权力,更是老师规范学生行为的义务。“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就意味着要得罪学生,要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如果说过去简单粗暴的“鞭笞教育”缺乏对孩子自尊心的关照,那么一味转向“大拇指教育”,同样是一种失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平衡,惩戒也好,赏识也好,需要因事制宜。前者意在告诉学生行事的底线、规矩,后者旨在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二者皆是不能舍弃的教学手段。

“学生该管”道理大家都懂,但为什么付诸实践就行不通了呢。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恐怕就是家校之间的信任缺失。往昔,父母将孩子带到学校托付给老师,往往都会附带一句:“孩子要是捣蛋,您怎么收拾都没问题!”话里饱含着对老师的信任。而今日,这种无条件的信任已经颇为罕见,一些家长巴不得学校360度无死角地装满摄像头,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儿的委屈。这种“全天候”“零遮挡”的不信任感,也无形中生分了老师与家长的关系。

当然,也不是说,老师有了惩戒权,孩子成长成材就万事大吉了。我们期望以此为切口,不断夯实师道尊严,以更良性的家校关系为孩子成长护航。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