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出门问问最低调的一场发布会了,没有场地、灯光、音效,而是出门问问员工与新浪数码主编郭晓光一起,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推出了出门问问拳头产品——智能手表 Ticwatch Pro 4G 版。这一旗舰款以“大三双”为宣传亮点,支持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双制式 eSIM 一号双终端业务,手机手表共享同一个号码(仅限 4G 版本)为特点,定价 1799 元。
所谓“大三双”,官方解释为由两个 CPU、两个操作系统、两块屏幕来实现功耗降低,从而将手表的续航时长延长为五天。“虽然成本会增加一点,但是值得这个功能。”在出门问问的北京总部,可穿戴事业部研发总监张博对新浪科技说道。
此次发布会的“节俭”,与出门问问今年的尴尬处境无不相关。
出门问问的“尴尬”
新浪科技了解到,出门问问现阶段营收的 80% 来自C端,C端营收的 80% 来自手表。手表仍然是出门问问最重要的创收产品。
不管是苹果、谷歌还是出门问问,从各家最新款智能手表可以看出,这一品类在近几年间,基础技术方面并没有本质的突破,比如新的工艺材料的电池、显示屏,或者其它更新的技术。这是出门问问今年面临第一大尴尬:技术创新方面,整个市场都处在技术瓶颈期。
这种情况下,在智能手表之外,出门问问探索了多种产品形态与业务发展可能性。比如之前发布的车载后视镜、智能音箱、耳机之类C端产品,和“问芯”语音模组等B端产品。这些产品卖得如何?按照上面 80% 的比例,B端产品占总营收的 20%,而智能音箱等C端产品只占C端总营收的 20%。
AI 芯片与芯片模组今年颇受关注,今年 5 月,出门问问发布了问芯模组,最终销量却“不是很好”。李志飞向新浪科技这样说道:出门问问把远场语音服务的芯片模组提供给第三方,比如电视、机器人和家居设备厂商,装有这一芯片的产品至少要一年时间才能到用户手上。如此长的周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快速起量。
一家公司定位做芯片、芯片模组,还是硬件产品,或者软件 App,三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运作逻辑与周期:App 的市场需求预测时期与制作周期是3-6 个月以后;硬件制造需要提前 12 个月;芯片则至少需要提前 3 年:两年时间做出芯片,一年时间第三方做出产品,然后再推向市场。无论是 AI 创业公司还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三年间市场千变万化,实在是不能承受的时长。
李志飞提到,出门问问做过很多新鲜尝试,但过程中发现,合作伙伴会更加考虑成本、渠道等问题;加上如果竞争对手还没有用,是否要加 10% 成本打造新产品,传统厂商恐怕会更加慎重。
“所以你不是自己掌控命运的,只能和厂商说’这就是未来’,或者以’我不赚钱,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的态度来合作。”李志飞说道,而这显然不是出门问问愿意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出门问问要想产品起量,最终要依靠自身 sku。而李志飞对自家产品品质的要求,与高端用户定位的坚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基数增长速度。这是出门问问面临的第二大尴尬:产品坚持高端路线,获取用户数量基础有限。
在自家产品增量提速的目标实现上,另一个打击来自创业公司对巨头公司补贴战的难以应对。“坦白来讲,未来一年如果巨头的策略还是这样(大幅补贴),纯粹的 2C 是非常难的。”李志飞对新浪科技坦言。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市场尴尬?出门问问选择转向海外,进入B端市场。
由C转B
这家曾经坚定打C端市场的 AI 创业公司,在今年开始转向B端,并有策略地浸入海外市场。之所以用“浸入”,因为海外市场依然躲不开巨头的挤压,出门问问需要找准空隙“钻”入市场。
对于大陆以外,出门问问的选择标准有三条:巨头没占领;本地有需求;且本地企业不强。CEO 李志飞提到,出门问问与台湾远传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就是这样达成的,现在也在和别的运营商谈。
“他们(中国台湾地区)对产品有需求,当地老百姓对前沿科技也非常有兴趣,而谷歌和亚马逊顾不上。这个时候,本地有需求,但是本地没有非常强的创业公司,而我们软硬件、AI 都可以做,这个时候我们进去是一个机遇。未来希望能复制台湾的例子,到比如说北欧五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这些国家。”李志飞对新浪科技说道。
出门问问开始为酒店集团、养老院、养老健康中心等有需求的场景提供服务,这些领域“不会受到百度和阿里纯补贴的影响”。
除了C端与常规的B端业务,出门问问还有之前与大众等车企达成的汽车前装合作。C端、B端、汽车前装合作三条业务线,需要组建三个完全不同的团队,李志飞形容“像开了三家公司”,可见其中辛苦。
目前,2B 业务占到出门问问 20% 的营收,李志飞告诉新浪科技,未来有计划进一步提升这一比例。
还有 IoT
无论国内海外,B端C端,不管是出门问问,还是其他传统、新兴厂商,IoT 是人人都不想错过的未来。
IoT 是行业内外一直在热烈讨论的市场未来,一直以来存在控制中心不集中、标准化协议不统一等问题。根据李志飞对今年市场的观察,在巨头大力补贴的带动下,做了很多市场教育。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智能音箱是家居控制的中心,使用过智能音箱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此外,从连接方式的技术层面,张博告诉新浪科技,以前的连接以 wifi 为主,大家原来都有各自的协议。但是近一两年,一号多终端的联网,可以是广域的网络,实现车-家-人的连接,连接达到范围更广了。
然而 IoT 的实现目前仍然有阻碍,机会也存在其中。作为一个生态,IoT 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协议。“标准协议是在未来两三年必须发生的,才能使 IoT 真正普及。”李志飞说道,“在此之前,出门问问要做到的是,兼容所有 IoT 协议。”
IoT 是互联互通的大生态,企业间的合作不可缺少。在与最积极参与 IoT 的手机厂商等企业合作方面,出门问问曾经尝试过和小米的合作,最终因小米的霸王条款不欢而散。后续亦没有和其他手机厂商在 IoT 有更多的合作消息传出。
对于这合作方面,李志飞认为:“大公司有很多设备,与他们合作就是与虎谋皮,人家也不一定有意愿用你的技术。从问问角度,更希望掌控自己命运。出门问问的使命是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目前看就是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设备。交互作为一个手段和载体,应该放在谁那里?我更相信自己。”
就在出门问问发布会同一天,小米召开了 AIoT 开发者大会。这两家公司是一个有趣的对比。
据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5 年时间里,小米投资和孵化了 220 家生态链企业,其中 100 多家专注于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小米 IoT 平台现在已经支持 2000 款设备,智能设备连接数超过 1.32 亿台。小爱同学的累计激活设备数 1 亿台,累计唤醒次数 80 亿次,月活跃用户超过 3400 万。在走量、模式创新与生态建设方面,小米有着公认的独特优势。
在当天大会上,小米宣布了与宜家在灯系列的合作。发言中,宜家零售中国区总裁 Anna Pawlak-Kuliga 称小米为“中国科技创新公司”,这与小米给国人的印象不符。
小米一直以来的策略是依靠模式创新,技术研发却是短板,研发投入不足更是为外界所诟病。从财报数据看,小米每季度研发投入占比在总营收的2%-3% 左右,而同为手机厂商的华为,研发投入始终超过 10%。新一代手机,无论拍照,语音助手还是翻译,都要用到 AI 技术,所有手机厂商都在争技术能力带来的市场。加上小米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专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小米近期宣布组建了超千人的 AI 团队,专为提升自主技术能力。然而技术积累非朝夕可达,正如小米的生态建设也是建设多年的成果。
与小米等公司因技术原因,在海外动辄吃专利官司不同,出门问问以自主技术能力起家,现在以此为硬核开拓海外市场。两种不同类型、有着不同优劣势的公司,共同扬长补短,谁会更快成为 IoT 与国际化的新贵?这还有待时间考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