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
——漫谈科学家的责任与动力
不同寻常的会议
1977年对我来说,是特别难忘的一年。历经十载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终告结束,是年8月初,接到一个紧急通知,要我去人民大会堂参加重要会议,就宿于北京饭店。我按时来到会场上,见到几十位科学界、教育界的老朋友,大家都预感到会议不同寻常。
1935年夏,严东生考入清华大学
九时正,邓小平同志出现在会场,他神采奕奕,开门见山地说:中央要我出来工作,还没有明确我的任务,我自告奋勇首先来抓科技和教育。今天请了15位科学界和15位教育界的朋友,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大意如此)。
就这样,座谈会开了整整九天半,大家终于有机会将憋在心里达十年,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向他老人家倾心而述。记得我也作了一个上午的中心发言,小平同志不断插话、提问,会议十分生动、活泼,十年阴霾,一扫而空。8月8日上午,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后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体现了小平同志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讲话涉及到科教发展的一系列历史性变革。
严院士与学生们在一起
迎来科学的春天
大家首先谈到十年来科技工作受到的严重摧残和扼杀,与国际间科技发展拉大了差距,在当时国内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紧要关头,迫切需要迅速恢复科研工作,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小平同志十分赞赏大家的意见,果断地说需要开一次科技的大会,人少了不行,一两千人不够,至少五千人,造成大的声势,消除十年影响,形成一个万马奔腾的局面。
于是,次年三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五千人出席,规模空前,郭沫若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之为“科学的春天”。我有幸参加了那次大会,过去的科技工作也在这次大会上一一得到承认,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关于高等教育,座谈会上谈到有必要恢复高校招生考试,而当时有个别人主张延续“文革”后期的推荐招生办法,但抵不住恢复高考的呼声。不过,这时离高校秋季开学仅一个月,时间来不及,怎么办?小平同志当即决断,1977年高考后移半年,1978年招春、夏两季。从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图为严东生院士在著名的阿
冈国家实验室作报告
同时,大家提出教育和科技应当打开国际交流的大门,可以送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出国。小平同志十分支持这个意见,并强调说必须大量选派,不是少数,而是成千上万,不要怕有些人不回来,大部分人是会回来的。封闭起来,没有出路,我们不能再吃封闭的苦头了。
此后,从1978年起,高教部和中国科学院就开始向国外派遣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国际交流。
迈出科研院所改革第一步
不知属巧合还是偶然,1977年座谈会之后,我被选为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随后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2年又被选为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还当选为十二届中央委员。同时,我于1980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随即当选为化学部主任,又于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副院长,主持常务工作;1984年初被任命为科学院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院长。从此,我从科技第一线转至科学院领导岗位,更多地注重从国家科技发展全局来考虑科学院的工作。
严东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飞机制造、卫星上天,突破着一个个材料瓶颈。图为严东生院士(左二)与同事们在讨论复合材料问题。
几十年来,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我有幸直接参与了国家几个重要阶段科技政策、规划的制定。1955年到1956年,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聂荣臻元帅等主持的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技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60年代初,先后参加了《科技十四条》和《十年科技规划》的研讨和起草工作。1984年开始,由院党组主持,调研、起草在科学院进行改革的文件。多次向中央书记处、国务院领导汇报,得到及时的指导,并形成《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经国务院批准在全院范围内试行,使中科院早于其他系统,率先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项目
弹指一挥间,而今我已年过九旬。不过,我仍带着好几名博士生和博士后,还参与一些国际大科学的合作项目。1999年9月18日白天,我还在北京出席中央召开的“两弹一星”功臣表彰会,当晚坐八点多的飞机赶往上海,第二天早晨,我兴致勃勃地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探讨超级对撞机的合作项目了。
改革开放后,严东生迅即开展了与国际学术界建立联系的努力。图为1987年严东生(右三)在艾尔弗雷德中美双边会议与美方代表交谈。
按大爆炸理论,世界由大爆炸开始。大爆炸起始的瞬间,产生这些物质的基本粒子的质量从何而来?这是人类最感兴趣的。按标准理论,认为应该存在一种最基本的粒子——Higgs,但至今还没发现。科学家预见:目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在建造的超级对撞机,在其能量范围有望找到Higgs。为此,在CMS探测站他们设计了新的控测器——电磁量能器,而这种探测器的关键材料便是我所研制的钨酸铅晶体。倘能找到Higgs,就能为揭开宇宙起源的奥秘跨出关键的一步,也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的非凡贡献。
严东生(左一)陪同意大利外宾参观钨酸铅晶体
回首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从30年代的“科学救国”到90年代的“科教兴国”,期间尽管有不少起伏,但觉得有一条主线,即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强盛服务,是我毕生的责任和动力。
最新评论